水电与抽水蓄能

管理模式在高校水电管理中的应用 

来源:水电与抽水蓄能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14

1 高校水电管理现状

高校水电管理通常由后勤部门分管,而高校以科研教学为主,对后勤重视程度不够,导致在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上相对落后[1],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以及维护保养相对滞后,末端管理也略显混乱。

1.1 管理理念相对落后

后勤作为高校一个独立的部门,与外界交流以及调研考察较少,一些先进管理理念[2]特别是企业管理中的先进经验难以进入高校,“信息孤岛”现象严重。高校后勤建设资金来源由财政拨款,缺少市场竞争,“大锅饭”的管理方式普遍存在。

高校之间缺乏互联互通、资源共享,后勤各部门之间也缺少共建共享意识。现有管理模式下,信息闭塞,无法有效整合利用各类信息资源,导致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相对落后,管理方法单一,后勤保障工作发展缓慢,难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工作需要。

1.2 水电设施设备亚健康

高校后勤建设普遍存在重投资建设轻维护保养的情况[3]。水电管理中,各类设备数量多、分布广、维护难度大,加之维护保养机制不健全,多数设施设备处于亚健康状态。

水暖管网多为铸铁件,常年处于潮湿环境,维护较少,造成管道锈蚀,各类阀门密闭性下降,管网连接件松动,跑冒滴漏情况严重。管道内沉积物较多,影响水循环效果,动力能源消耗量大,造成资源浪费。设备运行年月较久积尘过多,影响设备精密度,各类标识模糊,故障维修不及时,导致运行效率下降。

电力设备设施使用年久也易出现线路绝缘老化。临时接用电线路多,线路杂乱,电气开关元件性能下降,跳闸现象频繁。开关柜指示仪表、指示灯及相关标识模糊,设备运行状态不易判断,易造成误操作,用电安全难以保障。

1.3 人员素质能力不足

高校后勤以临时工居多[4],人员素质能力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作技能、工作习惯、年龄结构3个方面。(1)工作技能,指后勤员工专业技术能力。由于临时工居多,高校在员工技能培训投入较少,临时工劳务报酬较低,也难以招聘到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员工。(2)工作习惯,指在日常工作中员工所养成的行为习惯以及工作流程。常见不足主要有工具资料乱堆乱放不规范,操作流程简化,不按规程操作设备,工作场所卫生情况较差等。(3)年龄结构,后勤员工普遍年龄偏大,青年后备力量不足,制约后勤的发展。

1.4 末端管理不到位

水电使用遍布高校整个校园,在水电管理的末端环节混乱现象极为明显[5]。水电配件规格不统一,故障维修、配件采购招标困难。设备设施数量、分布、使用年限等数据资料混乱,难以全面掌握。巡视检查频次少、不全面,不能及时发现问题,通常是有报修才维护,无报修带故障运行,师生用水用电满意度差。

2 6S管理实施策略

水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,现有管理模式难以有效解决,尝试引入6S现场管理模式[6-10],通过该管理模式解决现有不足。

2.1 整理

整理锅炉房、热交换站、水泵房、水井房、配电室、电井房等场所设备设施及物品,区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,对必需品进行归类整理,改善原有混乱状态。配置工具配件柜,按照各类工具配件使用频次、用途进行分类存放,并对每一种物品的使用方法进行明确,场所内只保留必需品,对非必需品进行清理。整理水电设备相关资料,要求准确完整。

2.2 整顿

对整理好的物品粘贴标识,按照便于取用的要求,合理布置存放位置,优化使用工序,节约工作时间。制定相关规章制度,完善操作流程规程,完事管理制度。水暖管网除锈刷漆,紧固连接件,排除跑冒滴漏情况。规整电气线路,整顿私拉乱接情况,排查指示装置及标识,并进行规范统一。对人员定岗定位,各司其职,制定岗位职责,并引入竞争机制,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。

2.3 清扫

对工作现场及设施设备上的灰尘及污渍进行清扫,营造干净亮丽的工作环境。清除设施设备的污秽提高设备运行性能,尤其是水暖管网,清除管网内的沉积物,提高水循环效果,节约能源资源。清扫电气设备污秽物也提升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,减缓绝缘老化速度,延长使用寿命。

2.4 清洁

对整理、整顿以及清扫后的工作环境进行常态化管理,并形成公开、透明的制度,使整理、整顿、清扫成为自觉化行动。让工作场所和设施设备始终保持整洁的状态,成为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。

上一篇:抽水试验工作中几个问题的研究
下一篇:没有了